要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就需要尋找到真正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扶貧模式。在“2018金融企業扶貧論壇”上,多家金融企業通過近年來的創新實踐,分享出卓有成效的扶貧脫貧模式。這些優秀扶貧案例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金融機構在創新扶貧過程中所貢獻的力量,同時也擴大了能量覆蓋半徑,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踐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N+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
產業增收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更是穩住脫貧攻堅成效、真正實現可持續脫貧的關鍵。建設銀行立足產業脫貧,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缺資產、缺信用、分布廣、規模小、管理難等特點,通過近年來的金融扶貧實踐,總結提煉出“N+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助力實現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并使這一脫貧攻堅成果跨越2020,實現長期穩定可持續的脫貧成效。
N指的是通過定點扶貧單位、擔保公司、農業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電商平臺等各類企事業單位和渠道的合作,利用金融科技提升、信用提升、管理提升、產業鏈提升四大機制,提供差異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金融科技提升的機制主要是針對貧困戶分布廣、規模小、管理難等問題,利用建設銀行金融科技成果,通過網絡供應鏈小微快貸等服務,為企業貧困戶提供方便快捷的線上融資及其它金融服務,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信用提升機制主要是針對貧困戶個體缺資產、缺信用、缺抵押物等現狀,通過與省級產業扶貧信用主體、中央和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單位、農擔公司等部門開展合作,為貧困戶進行增信。在該機制下,建行已開發了扶貧供應貸、鄉村農擔貸等多種產品。
管理提升機制是針對貧困戶缺乏有效組織,缺乏足夠專業技能及生產經驗的問題,銀行在提供信貸支持的過程中,借助服務機構等公司為農村市場提供生產資料、農機、農業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作用,發揮農業合作社、村委會等對農村信息、資源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對貧困戶及借款主體進行有效組織管理,同時完善貧困地區的信用體系建設,提升生產規模和專業化的水平。
產業鏈提升機制則是將農業的產業龍頭與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需求進行有效對接,給公司的采購和生產經營提供有效資金的同時,在銷售環節為企業通過電商平臺提供產品的銷路。同時這個過程中為個人和有關的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實現整個生產鏈條上的全產業鏈的提升。
建設銀行鼓勵各分行因地制宜開展創新,目前針對涉農、扶貧等領域已累計創新產品40余項,如建行湖北分行的“小微企業扶貧脫貧貸款”“恩施扶貧脫貧易貸”,建行河北分行的“助農薯業貸”,建行江西分行的“益農貸-橙易通”等,確保做到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
通過“造血”式扶貧,進行產業幫扶,建行協助貧困地區培育特色產業,構建貸款企業、項目與貧困人口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造血”激發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能,提升脫貧質量。
“保險+期貨”模式 精準扶貧
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主要表現之一是農產品(000061,股吧)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加上目前農民隊伍缺乏知識性、技能性、創新性,無法完全抵御天氣因素帶來的風險,這就導致農產品價格十分不穩定,農民收入無法得到保證。
東方證券公司創新推出“保險+期貨”精準扶貧模式。作為一種價格指數保險,其以期貨市場價格作為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產品中的“價格指數”來確定目標價格和賠付標準。由保險公司向貧困縣建檔立卡農戶提供因農產品期貨價格下跌導致收入受損的保險,為農戶提供農產品價格托底保障。保單規定當保險期間內農產品理賠結算價低于保險目標價格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差額部分由保險人按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為了更好調動農戶的參保積極性、確保農戶收益,保險合約中設計了必然賠付條款,即使結算價格高于執行價格,農戶仍能得到一筆最低賠付金。
|